养胃App
在养胃的过程中,我们常常遇到两个困境。
一是要忌口,这也不能吃,那也不能吃,生活少了很多乐趣。
二是越养越弱,在严格控制饮食后,胃部不适少了,但以前能吃的东西,现在吃了却开始不舒服了。
养胃App 可以协助用户走出这些困境。
工作原理
胃是一个强酸环境,除了幽门螺旋菌外,几乎没有细菌可生存,如果把胃看作一个系统,它当下的状态只受最近几天的行为的影响。有的行为是伤胃的,有的是养胃的,当伤胃的活动积累到一定程度,超过了胃自我恢复的能力后,就形成一个伤胃的趋势,即使这时还没有症状,随着时间的推移,胃的状态持续变弱,最终会反映在症状上,出现不适。
而养胃App可以计算风险,在胃痛之前,扭转这个趋势,让胃维持在良好状态,或变好变强的趋势中。也就是说,每天行为上对胃的伤害,不能超过胃的恢复能力,否则,即此行为模式不可持续,需要暂停和打断。
养胃App可以根据最近活动打卡,推算出的当前胃的状态,发现下降趋势,在出现症状前,提示用户风险。
使用很简单,当养胃App显示“脆弱/警告/危险”时,不要作,即使不难受,也不要做伤胃的行为,老老实实的养胃,等胃恢复。
基本操作
- 添加可能对胃有影响的行为,比如吃辛辣油腻。
- 添加自己胃的常见症状,比如反酸。
- 做了相应的活动,或出现症状时打卡,比如,吃的太油腻,或胃反酸,就打卡“油腻”和“反酸”
- 当App提示“脆弱/警告/危险”时,不要再做任何伤胃的行为。
- 目标是让胃的状态处在“良好”及以上。这个状态下越久,胃就越顶事。
添加行为和症状
- App已内置了常见的伤胃和养胃的行为,和常见的症状。如需要添加新的,可以点击主页面“+”。
- 估算影响值。
- 伤胃为负值,养胃为正值。
- 可能导致轻微不适的,可以设为 -0.1。
- 可能导致较重不适的,影响值也相应提高,如 -0.3, -0.5
- 可以参考内置行为的影响值。
- 添加活动后也可以随时调整。
打卡
- 主页面点击相应行为。
- 分值会相应调整。
- 如同一活动进行多次,可长按活动,打卡多次。
笔记
- 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,可以添加在“笔记”里。
- 在“笔记”里的内容,开屏时随机显示。
- 潜移默化中,形成好的习惯。
分析
- 通过图表,查看每日历史记录,发现状态趋势。
- 放大缩小图表,可以看到多日记录。
- 点击图表,可以看到选择的日期的分析。
常见问题
养胃App可以代替医生吗?
不可以。首先看医生,做检查,该吃药吃药,遵从医嘱。养胃app解决的是生活中如何养胃的问题,不能代替医生和检查。
几乎每天胃都不舒服,该怎么开始使用养胃App呢?
- 找出安全食谱。记录下所吃食物,不适时,分析出哪些食物可能刺激到胃,并添加到养胃App中。
- 不适时,打卡相应症状。
- 在养胃App显示“脆弱/警惕/危险”时,坚决不做任何伤胃的活动。即使自我感觉胃很好,也不要作。
- 定时吃饭,细嚼慢咽,吃7分饱。
什么时候可以不忌口?
当养胃App显示“良好/真棒”时,可以不忌口,但不要暴饮暴食,而且吃后要打卡。如果App显示“脆弱”,就不要再放纵。
是不是越自制越好,越忌口越好?
不是。当养胃App显示“良好/真棒”时,建议吃一点“伤胃”的东西,让胃在本身健壮的前提下,适应一下刺激点的食物,这样才不会越养越弱。
我感觉很好,但App显示“脆弱”,可以吃的刺激点吗?
不要。
我的分数很高,但App还是显示“脆弱”,可以吃的刺激点吗?
不可以。养胃App会根据一套模型来计算风险,即使分数高,依然可能有胃痛风险,请不要作。
大概多久后胃会好?
一般来说,两个星期后会感受到改善,3-6月后会稳定状态。
前提是,添加了影响胃的活动,及时打卡,并遵照照App提示。
如何校准App?
养胃App使用反应式的算法,在及时打卡症状和活动时,会自动校准。如需手动调整,可以在设置中更改“每日恢复速度”和“修改当前分数”,恢复速度越慢,回到“良好”的时间就越久。如果一段时间没打卡,需要重新设置当前状态,可以用“修改当前分数”。